先秦军戎服饰:铁甲胄

早在商代,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铁器了,但是当时还只是陨铁,人们还没有掌握人工冶铁的技术,直到春秋时期生铁冶炼技术才出现,但是这一技术的应用并不广泛。
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到了战国后期,铁器时代正式到来了,铁兵器及铁质防护装备势不可挡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。

铁甲胄已经被证实在战国后期确实出现过。在河北易县燕下都(燕国的都城)战国晚期遗址中,就曾出土许多铁兵器和铁甲片。这表明,在战国时期,即使在较为偏远的燕国,也已经开始使用铁甲胄了。


图:战国时期赵武灵王“胡服骑射”

据《吕氏春秋·贵卒篇》记载:“赵氏攻中山,中山之多力者曰吾丘鸠,衣铁甲操铁杖以战,而所击无不碎,所冲无不陷,以车投车,以人投人也,几至将所而后死。”意思是说,赵国攻打邻近燕国的中山国,中山国有一支神勇的“铁甲军团”,名为“吾丘鸠”,他们作战都是穿着铁甲,拿着铁杖,所击者无不粉碎,所冲者无不沦陷,甚至可以抓住敌车投向敌车,抓住敌人投向敌人。

根据这段描述,研究人员认为,战国时期虽然铁甲胄已经较为普遍,但是却没有得到全面的推广。这可能是因为,这一时期铸铁工艺还不太先进,铁甲胄不如皮甲轻便灵活,非力大无穷者不能穿,所以普及力度并不大。

到了战国时期,曾经作为重要的防护装备和高级别身份象征,并且辉煌一时的铜甲胄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,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、质地更为坚固轻便的铁甲胄。


图: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铁胄

1965年,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44号墓出土了一顶保护头部的铁胄,它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铁胄。该铁胄高26厘米,共由89片铁甲片编缀而成,出土时仅缺失3片,其中2片半圆形甲片合缀成圆形平顶,圆形平顶甲片上有孔,可能是安插缨饰羽毛物的插孔。额头正中处还有一个向下护住眉心的设计。

据推测,铁甲可能出现于战国中期,它的前身为青铜甲,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。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, 经过穿组联缀而成。


图:参考秦代铁甲式样设计的战国铁甲

目前,虽然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铁甲片,但是这些铁甲片均为零散状态,没有发现编缀完整的铁甲,所以关于铁甲的诸多具体形态还有待考证。不过,从铁甲片的出土数量可以推测,当时铁甲生产可能已经较为普遍。
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出土的铁甲胄片的形状大小有一定规律,出现了标准化、通用性的雏形,在战损或遗失时可以修复和置换,对铠甲编缀工艺的发展演变影响深远。

set 限制解除
x1
>
<
>>
<<
O
x1